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
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一方书桌 三尺讲台
一片丹心 灌溉“新苗”
每一位“江夏教师”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实际行动践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实现“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让我们对所有辛勤耕耘的教师们说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
为庆祝教师节,今天,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十大现金买球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在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几位老师,听听他们教研相长、服务社会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蒋晓平 副教授 公共事务学院 国家社科基金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问:蒋老师,您申请到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请问有什么经验心得?
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能够获得顺利立项,主要得益于学校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重视和有力组织。特别是参加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持续开展的专家指导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的系列活动,使我能够迅速及高效地把握选题和找准方向,为后期国家社科项目书写作奠定了基础。
在决定进行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后,我静下心来思考和系统梳理前期研究积累,全力拓展和深耕博士论文的后续研究,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立项看成是对自己三年坚持申报执念的“礼物”馈赠。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选题是关键,题目很重要。国家社科项目选题要更加关注一些现实性、政策性问题,题目要尽可能地贴近课题指南进行设置,要有指向性、有针对性,最好能简洁明了地直接体现研究问题,给予立项和资助的国家社科项目更重视项目书是否聚焦于解决现实关切的问题。
规划要尽早,准备要充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要有研究基础,因此对申报的选题或研究热点要有预判,既要对热点问题有敏感度,更要有持续性的前期研究,作为研究基础的前期代表性成果限填5项,成果中若能既有学术论文又有决策咨询报告会更好。
本子要打磨,论证要凝练。申报书要不断地打磨,要字斟句酌,做到文字凝练、句子陈述清楚,而充分讨论、听取意见更是写好申报书的关键。有经验专家的修改意见、自己导师的指导意见、学术伙伴的交流讨论,都是精进申报书的最好思路来源。
细节决定成败。国家社科申报书的文字要平实、“看得懂”,不要过分刻意追求“高大上”的学术化语言。国家社科申报书前后逻辑要自洽,各部分写作虽有详略但其重要性却并无差别,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无疑是申报书主体与写作重点,但研究团队成员配置、明确的问题意识(导语)、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等也要高度重视,这些往往是决定申报书是否入围的关键性因素。
吕江泉 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副教授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1年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问:吕老师,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您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宝贵经验?
答:国家基金,特别是青年基金项目,不仅是一项成果,更是检验青年教师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从2019年开始申请,到2021年获得立项。在这个过程中,申请书几度修改,不断提升了我的科研思维能力,也加深了我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解。历经两次申请失败后,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不能盲目追求热点,一定要与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第一次申请时,盲目追求国际研究热点,申请书内容与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大。因此,有专家质疑了研究内容的准确性,也有专家对我是否能完成项目预期目标抱有疑虑。这些负面意见都导致了项目的评分不够理想。后来了解到,除了项目的创新性,项目的可完成性也非常重要。
二、申请书质量过硬才是硬道理。申报过程中,撰写申请书经历了!“模仿-论证-精修”的三个步骤,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帮助。模仿,即研读几份最新的立项申请书,在自己的研究思路的框架上,从逻辑思路、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仿写,这样基本能得到一份完整的申请书。论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帮忙审阅,综合意见进行修改;二是通过再次深入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完善研究思路框架。精修,是对论文中的语言文字进一步精炼,对示意图等相关图片进一步美化,对参考论文、格式等细节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基金委采取多项措施,确保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因此,申请书的质量才是申报的重中之重。
三、分析评审意见,攻克专项。专家评审意见,特别是针对项目提出的问题,是进行下一轮申报前需要攻克的重点。若是针对原理性的疑问,则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准确、更深入的探讨;若是针对实验可行性的疑问,则需要进行预实验、预调研,增强能够完成项目的说服力;若是对实验平台的质疑,则需要多与其他相关研究高校、机构进行合作(体现在成果中),为项目能够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修改项目申请书的过程很煎熬,接收到不予资助的通知很难受,但这都是自己从博士到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蜕变过程。在申报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术视野,才能在自己的学术生涯越走越远,最终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
曾丽凌 法学院 副教授 专著《台湾地区涉陆区际私法问题实证研究》 荣获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问:曾老师,请问在撰写专著过程中您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答:可以用“自由探索,静心笃行”概括。至今我还记得,拿着刚出版的自己专著那种幸福充盈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这是真正可以属于我的东西。写作的缘起是最初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不甘心看不清全貌,想在浩瀚如烟的裁判文书中,用精准的逻辑和思辨,洞察客观真实性、重建认知规律性,在纷繁中展现出规整。为了满足探求新知的渴望,我收集、梳理、阅读了几万份裁判文书,如老农犁地般孜孜以求,全力以赴,最终花了六年时间方才写就全书。在这六年间,没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没有科研成果的产出,处于寂寂无名的蛰伏状态。这种做法在他人看来,难免有些“冒傻气”,但我知道,此刻不能分心,必须保持定力,耐住性子在“无人区”不断耕耘。久久为功,笃行必至。书出版后,得到了同行较高评价,获得了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的优秀学术成果奖和福建省社科成果奖。回望来路,我深切感受到,只有保持探索欲望、厚植学术根基、保持科研定力,才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邵雅利 公共事务学院 教授 横向课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青年报告’” 获批经费49万
问:邵老师,您获得团省委“福建青年报告”项目后,能跟我们谈谈感想吗?
答:作为一名普通的专任教师,长期工作在江夏、成长于江夏,时刻牢记作为江夏一份子,为新福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我撰写了多篇研究专报件,先后在我省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福文化产业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其中2篇专报件获省长、副省长的肯定性批示,并成为省政府督办件。回首这几年的科研经历,最大的体会就是:既要胸怀梦想,也要坐得住冷板凳。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常用韩愈的这句诗勉励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撸起袖子加油干”。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远离喧嚣的人群,甘与成堆材料作伴,伴随着键盘鼠标敲击的节奏,在不辍的撰写中赢得心灵的海阔天空。虽然也常常写到心烦气躁,但每每想到心中的梦想,彼时的“苦”也变成了“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调研,我经常乘早班动车出差,从企业考察到代表访谈,再到有关部门座谈,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伴随着点点星光回家。开学前,我总结2023年暑期生活时这样写道:“不是在路上,就是在电脑前;不是在讲座,就是在研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调研;N份报告完成了,这个暑期一刻不停,充实、开心。”我相信只要埋头苦干实干,扎扎实实,持之以恒,总会有滴水穿石的那一天。
武永华 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副教授 优秀科技特派员 荣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报表扬
问:武老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您是怎样去做学生“引路人”的?
答:自2011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以来,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融入科研,科研带动教学”作为我的工作信条,并付诸实践。
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一人勇夺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铜奖;此外,指导的多名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通过实践项目锻炼,多位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生活中,我很看重师生情谊,在了解到几位校友遇到困难后,尽自己所能关心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认为学校与校友是发展共同体,应该共创双赢价值格局。
问:作为“优秀科技特派员”,能否介绍一下您在科研方面的具体成果和未来的计划?
答: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教学之外,我积极投入到科技特派员工作中,2022年获得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报表扬。先后为企业申请专利80多项,承担多项企业项目,推动高校支撑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践行“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专项行动。校企合作专利获得2021年度福州市专利优秀奖,校企合作项目进入2023年9月厦门市第九届“白鹭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
作为一名超过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将持续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筑梦人,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把学校早日建成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
陈雄 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副教授 “异质结光伏电池高效低成本透明导电薄膜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获福建省教育厅、工信厅2023年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校企联合类)立项 获批经费100万
问:陈老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获立项的项目?
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高校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成为大势所趋。校方团队在2021年5月和2022年10月分别与我省新能源龙头企业“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中海创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协作,加快产学研建设与科技成果推广,取得了较好成绩。今年8月,由十大现金买球入口「中国」官方网站主持,与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2023年福建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校企合作类)-异质结光伏电池高效低成本透明导电薄膜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正式立项,资助项目经费100万元。
问:能获得这样的项目立项一定十分不易,您是怎么申报下来的呢?
答:回顾过往,坎坷崎岖。2022年省科技厅某重大项目平台申报,团队过五关斩六将进入最后一轮考核,可惜依旧与成功失之交臂。我也彷徨和极度失落过,但想起华为网站上贴出的那架经历战火洗礼后,千疮百孔仍坚持飞行的战斗机,想起任正飞说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的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我明白所有事情都需要一定时间来磨炼,失败也是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旅程。“还得再改改,给我一点时间...”,“数据不对,我们需要再核实几遍...”,记不清多少次与企业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到深夜,反复试验与验证,最终确定最佳试产方案并完成项目书。
我有幸遇到了一家优质的企业,遇到了一群优秀的人,目睹了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是“全力以赴”。所有的成绩与学校科研处、学院领导持续的关注与支持,以及校企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付出密不可分。作为江夏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我将不负韶华,不负所托,继续砥砺前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特别感谢科研处吴军梅处长多次在百忙之中全程陪同答辩及现场考核,科研处的同事们为每一次的项目申报、答辩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与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