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不会知道在闽东深山脚下有那么一个地方坚守着古老文明;如果不是这次与古老文明的亲密接触,我的内心不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7月4日,十大现金买球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赴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开展以“感悟厚重人文,青春助力屏南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成为实践团的一员,得以深入探访屏南县,感受厚重、悠久的古老文明。
从田边庙宇遥望厦地。李帼眉摄
从老宅诉说古村文化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是厦地古村带给我的观感印象。
走在蜿蜒的小道上,薄雾笼罩着竹林,土黄色的墙体和乌黑的屋顶透过竹林若隐若现。穿过竹林,厦地村便显露在我们面前。一栋栋传统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卧在山脚下,虽已人去楼空,但旧貌仍焕发着新颜的光彩。
经乡长介绍,15年之前的厦地村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遇。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厦地至今留存着相对完整的古村格局,而村里115户人家如今在村里居住的仅10余户。在厦地村走向败落的危急之际,由艺术批评家程美信发起的一场古村保护与利用的抢修行动,在屏南县政府和厦地村民的全力支持下开始铺开,还原性修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看着眼前完整成片的传统建筑群,我由衷地敬佩程信美及参与这场“老宅修复行动”的所有人——如果没有他们的修缮行动,厦地古村将不能以全新的姿态述说古老的历史。在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一些老宅在经过改良后,“活化”成为了咖啡馆、图书馆、影像馆、茶屋、画室等。我们在咖啡馆里稍作休息,扑鼻而来的是咖啡豆的香醇,耳边回响的是溪流碰撞石头的清脆声音。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志存高远的新青年,我们理应树立起保护传统建筑的使命感。
休憩于民居改良后的咖啡馆。李帼眉摄
从古物回想农耕文明
在漈头古村深处有一座清古民居,成千上万件古文物安详地藏在民居里,显露着历史流经的印记。这座民居,即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谈及博物馆,就绕不开一个名字——张书岩。09年8月退休后,张书岩老人回到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家乡漈头村,他遗憾村里的古民居、古文物多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便决定“为乡亲们做点事”。张书岩老人通过借、租、赠、购、寄等方式搜集古(文)物,他为征集更多的“三寸金莲”,瞒着住院医生,拔去吊瓶针头,驱车近200公里到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与3位健在裹脚老人合影,求售“三寸金莲”鞋、裹脚带;为征集国外斗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他被收取超体积高额托运费……如果没有张书岩老人,这些古文物将无法得到保存,我们也将没有机会亲眼触摸这历尽风霜雪雨的历史文明。
当我迈过博物馆的门槛,里面的景象着实令我十分吃惊。馆内藏品应接不暇,显赫的皇帝圣旨和钦赐匾额,豪华的洞房花烛下富贵人家的床榻;笨重的榨油床,土垄碾谷的歌谣;最有诗意是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宝,最有心的是“文革”串联证明;最无奈的是卖儿契,最摧残女性肢体的是三寸金莲;最斤斤计较的是华厦第一斗,最毒害、耻辱国人的是鸦片枪……博物馆犹如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为世人还原一段古老的晴耕雨读的耕读场景。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从清代穿越到民国,从田野转移到政坛,每走一步都是一番全新的感受。
聆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述农耕景象。李帼眉摄
从古桥展现古人智慧
清贡生江起蛟诗云:“千寻缟带跨沧州,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说的正是位于长桥镇的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的万安桥,横跨于长桥镇的龙江溪之上,桥长98.2米,是全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清乾隆七年再次重建。风雨侵蚀并没有将桥身的艳丽色彩抹掉,远远望去,让人觉得不仅是一座廊桥,更是上苍遗落在人间的彩练,眼前不由得一亮。
我踩着石阶,一步一步向万安桥靠近。石阶中间几经踩踏,已经向内凹陷,这无不显示着廊桥曾经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踏上桥廊,年逾古稀的老者静坐在木椅上打发午后的闲暇时光,稚嫩的孩童在桥间奔跑、嬉闹。新生的力量与岁月的沉淀好似这长桥镇的一样,在岁月蹉跎中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
迈开步伐,桥廊上的木板发出深沉的响声,那是传统文化在向我互换;抚摸敦实的廊柱,斑驳的痕迹是洗尽铅华的见证;顶悬木梁,根根相接,受尽风吹雨打屹立不倒。万安桥,是古人劳作的血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从万安桥头一眼望去,好似岁月绵延无尽。李帼眉摄
短短三天的屏南之行已结束,我们将屏南的见闻及文字、影像资料进行精心制作整理,越深入越理解,我的内心越是被深深震撼。正如梁漱溟老先生所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屏南的古村落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在这片土地上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我将以自己的青春力量助力于屏南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十大现金买球入口「中国」官方网站